
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奇钧先生
中国的全面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能否在中国市场立足,成为检验跨国公司的试金石,大有得中国得天下之势。群雄逐鹿,狼烟四起。诸多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重要市场、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开拓中国市场已成为众多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是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它的设立促进了徐州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徐州的跨越式成长,是在华跨国公司中一家优秀企业。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是一家全球化、多元化的世界500强企业,工厂遍布全球,产品涉及钢铁、电梯技术、机械零部件、工业解决方案、材料服务等众多领域,2013/14财年销售收入达413亿欧元。而作为轴承业务单元的罗特艾德隶属于蒂森克虏伯旗下的机械零部件业务板块,是世界领先的回转支承制造商,目前在全球共有17家工厂。
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一家重要工厂,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前,记者在徐州经济开发区采访了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奇钧先生,以下是本刊记者与总经理杨奇钧先生的对话摘要。本刊记者:贵公司何时在徐州设立生产工厂?杨奇钧总经理: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5月,是由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旗下的罗特艾德公司与徐工集团合资组建的。2009年搬迁至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厂,占地500亩。罗特艾德公司在徐州共有员工2000余人。本刊记者:请杨总介绍一下贵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构成及发展成就?杨奇钧总经理:我们公司在中国市场主要从事回转支承和工业钢球产品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业务,是国内市场的领先者和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在徐州的投资和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德国罗特艾德在徐州还建有一家独资企业“徐州罗特艾德环锻有限公司”,生产大型无缝环锻件。本刊记者:中国是全球潜在的最大消费市场和制造市场。竞争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那么贵公司如何布局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杨奇钧总经理:中国对罗特艾德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市场,市场规模巨大,但竞争也异常激烈。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必须做别人做不了的产品,或者将同样的产品做得比别人更好。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和理念创新。关于“创新”它大概有三层含义:第一,创造新的东西;第二,更新;第三,改变。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我们既看重有突破性的创新,也非常强调日常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小创新、小改善。十多年来,我们在风力发电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业务发展,就很好的地诠释了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刊记者:作为一家全球五百强企业,贵公司产品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在科技创新、设计研发以及服务和打造品牌形象方面有何竞争优势?杨奇钧总经理:作为全球领先的回转支承供应商,多年来罗特艾德在集团总部设置有一个大型试验开发中心,用以验证各项前沿技术,并结合长期的实际应用经验,制定出详细的设计规范及设计软件。作为集团公司的一员,我们徐州罗特艾德公司可以与这些最新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始终保持同步。再加上我们中国制造企业的一些独特优势,我们徐州罗特艾德公司在国内、国际市场都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我们十分牢固的市场地位主要得益于我们开发产品的实力以及让客户明显受益的解决方案,与客户的密切合作为我们制定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本刊记者:请结合多年的管理实践,谈谈如何融合中、西方管理理念的精髓,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杨奇钧总经理:如果在经济效益上不能取得成功,那么其它任何社会目标都将是空谈。为此,我们每一个年度都围绕预算开展以下首先我们公司不断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技术领域;其次在保持领先的市场地位以及在加工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导地位等方面,都要求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管理,并不断进行产品研发;第三我们鼓励信息交流与沟通,引导并促进创新想法和项目,开展全员的合理化建议及持续改善工作;最后是促进与全体人员、客户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
本刊记者:未来3到5年贵公司有何发展计划?面对发展空间巨大的中国市场,贵公司总部在华的发展战略有何调整?杨奇钧总经理:目前,蒂森克虏伯集团在华投资总额超过120亿人民币,拥有30余家生产企业、合资公司和代表机构,员工超过一万七千人,2013/14财年在华销售额达20多亿欧元。中国已经成为集团除德国本土以外最为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近期,集团在华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本土化发展和本土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成为集团在华战略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集团有5个新建项目和扩建项目投入生产。例如,2014年7月和11月,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汽车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和蒂森克虏伯发动机系统(常州)有限公司相继开业。今年1月,集团加大在华投资,发展车用电子控制式转向系统。此外,一座服务于中国摩天大楼的电梯测试塔也将在中国广东投入使用。就我们徐州罗特艾德公司而言,经过10年的大规模投资和快速发展,目前暂时没有新的大项目投资计划。近期的重点是进一步优化各项销售、管理及生产流程,加强内功,以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常态。